【編者按】發展總離不開模仿的階段,古時的日本從仰慕中國文明并學習,到現今有自己的創新也是經歷了“山寨年代”蛻變而來的。現在中國家居行業就如此文所說的“走到了日本人80年代時的地步”,家具生產已經到達了自立創新的門口了。
我在20世紀80年代,經常去日本。那時候的日本,剛剛擺脫戰后的“山寨年代”,各行各業都到了創新的門口。
顧家的顧老板說他一生只做家具,他還年輕呢!我真的一生只做家具,去日本也只是去學家具制造以及和家具生產有關的東西。
戰后的日本是簡單粗暴的模仿,之后他們將先進國家的產品進行拆解,并徹底研究。這還不是關鍵,他們對生產這些產品的機器進行深入研究,進行攻關、制造。
從戰后到80年代,日本人已經完成了以機器自動化來實現大規模生產。中國產品現在面對激烈的國際貿易摩擦,而日本人在80年代之后就面對了。因此他們開始了自主創新,而不單單依靠技術引進了。
還說家具。首先是材料,我們的板式家具,幾乎全部用中纖板、刨花板、膠合板。這些人造板,歐美發明,使用了上百年了,日本人也用,但由于日本處于地震多發地帶,因此他們用雙包:以減輕家具的重量,避免砸傷人,而不是西方當時用實心的人造板。
那么制造雙包,就得先有木架:全自動的釘木架設備,日本人就自己創新發明了,速度非常快,家具因此不但輕了,成本也低了。下來的加工是修邊、鉆孔、孔里噴膠、上圓棒榫,一條自動線完成,上板收板也有非常簡便的設備。這樣一個工人,開輛叉車,可以照顧8—10條線。
日本設備的特點:輕巧 、省電、耐用、不像歐美設備那樣龐大、耗電,我去成都看一間大型板式家具廠,上板用大型吸板機,和銅鐵廠類似。不用問,就是不夠專業的供應商的張冠李戴。
中國太缺乏為制造廠商提供專業服務的企業了。我們已到了創新的門口,我們和日本人當時的條件不同,80年代之前,日本人能引進的也不過是自動化機械,而我們已引進了數控化設備,畢竟時代不同了。
然而,現在最先進的歐美設備,也只有中國人買,就這樣了,下來呢?我們還是等外國人創新之后再引進,還是自己創新?我們已走到日本人80年代時的地步,他們于是進行了“科技立國”、“科技創新立國”,不僅做了,而且做得非常好。
我們口號沒少喊,現在能開始做了嗎?
——外國人發明了中密度纖維板、高密度纖維板、刨花板、細木工板、膠合板,甚至濕法纖維板。我們的農田里,每年有60億噸 以上的稻秸桿、麥秸桿等等農業剩余物。十幾二十年前,我們 老一輩的學者,包括我已故的老師王愷教授,都鼓吹并參與研 制稻秸桿板、麥秸桿板。
研發成功了,銷路卻打不開,盡管甲醛釋放量為E0級,還是難賣,因為市場轉向實木、全實木、純實木!中國是農業大國,這些農業剩余物利用為家具材料多好呀!但由于銷路打不開,市場小,成本也變高了。
現在大多數的稻秸桿、麥秸桿不是燒掉,就是掩埋。那些鼓吹用實木、全實木、純實木的人,主要是不懂行的媒體人和公知,其實他們是在犯罪。
——今年初,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兩位中國人,材料科學系的胡良 兵副教授和機械工程系的李騰教授,做出了一種所謂的超級木頭,其實就是木材改性的工藝,使木頭可以變得和鋼一樣的堅硬。因此將軟木改性成像黃花梨、紫檀等“紅木”一樣的硬度,更不在話下。當然也可以將木材照紅木的顏色一樣地從里到外加以染色。
我不知道這兩位教授是否已加入美國籍,假如沒有,那這個創新是屬于中國人的。然而,在中國有用嗎?不要說人工處理的硬木,連不在紅木標準里的硬木,都不能穿上“紅木”的黃馬褂,不能算是名貴硬木(木材還有貴賤之分)。因此,這兩位教授創新的產品,可能會和稻秸桿、麥秸桿的命運一樣,被中國人舍棄。
因此,創新要有創新的社會土壤,中國的“硬件條件”已逐漸達到,但“軟件條件”還遠著呢。因為我們的農耕文化太長久了,農業社會的觀念深植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,要改變是十分困難的。
根據馬林諾夫斯基(Malinowski)的文化三因子論,社會觀念是最難改變的,根深蒂固地“暗中”指導著我們的生活,反射在生活方式中,甚至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。
我們的板式家具的結構設計,用的還是德國人幾十年前的32mm系統,有板式生產企業吹噓他們不但是創新,而且是顛覆式創新,我不知道他們顛覆了什么?材料?結構?生產工藝?程序或者是機器設備?
我們現在大型的板式工廠,有多少是用國產的機器設備的?就連簡單的往復噴漆線,目前電機是用日本的為多,噴頭、泵等核心部件,大部分用法國的或日本的。中國人仿德國的Venjakab或意大利的Superfici(SCM)、Cefla,只搞搞箱體、輸送帶、輸送帶清洗裝置,流平這些低科技的配套。
由于目前環保要求,對這些設備的需求大,而買外國的原裝整條線太過昂貴,因此需求大于供應。就這樣,國內這類機器廠,就牛的不得了。其實,這還是處于日本80年代之前的狀態,是他們所謂“逆向工程”的時代,還未進入創新的階段。
其他許多大型設備,基本都是這樣,電子控制、主機都還是外國的,我們也只是做做配套。生產設備的主機,我們如果無法獨立制造,那如何步入創新?就像我們的電子行業,沒有芯片,只有下游的應用,那就是把大廈建在沙灘上。
現在歐美日的智能科技(中國也做了大部分),已足夠讓我們的企業發展工業4.0——假如市場需要的話。
工業4.0的主要六個步驟:感測器安裝(Sensors Inputs)、連結(Connect)、傳送(Transport/Transfer)、資料管理(Data Management)、分析(Analysis)、產出(Action/Output)。
感測器在生產制造中,及時地收集到所有相關資料,而這些資料和所有生產設備連結起來。這一整個系統的資料,經過資料管理與分析,使每一個環節都會因應不同的狀況而做出不同的應變。這是一個自我優化的系統,其實這也就是工業工程的基本內容。簡單地說,所謂工業4.0,目前智能科技已經有了,而手段與工具,也是早就有了的工業工程。
那我們還能有怎樣的創新?當然對應市場的需求而在制程方面有所創新,那是可能的。但關鍵還在基礎研究,機器設備裝置、元件配件、電子電氣等等上游的工業,才能引導出真正的創新,至少是維續性的創新。
推薦閱讀:
中國家具生產規模龐大,已經到了創新的門口
家居家具的出口機會來了
億歐智庫耗時3個月傾心打造《2018-2019年度中國家居家裝產業發展研究報告》正式對外發布!這里有對家居行業最全最細的賽道分析,超20余家家居上市企業財報深度解析。84張數據圖表,127頁完整PPT,點擊鏈接即可下載完整報告:https://www.iyiou.com/post/ad/id/833